孙权更薄情寡义,司马炎更宽厚仁德。
孙权称帝后,把自己的父亲孙坚追尊为武烈皇帝,而把孙策追封为长沙桓王。
仔细追究下来,孙吴的实际奠基者应该是孙策而不是孙坚,是孙策将江东六郡打了下来,作为孙吴立国的基础。
孙策在二十六岁遇袭身亡时,没有把江东基业传给自己的儿子孙绍,也没传给呼声最高的三弟孙翊,而是传给了二弟孙权。
照理说,孙权算是捡了个大便宜,应该对其兄孙策感恩戴德,可是他登基后,孙策只得了一个干巴巴的桓王封号,孙策的儿子孙绍只继承了孙策的吴侯爵位,之后又被改为上虞侯,连王都不是。
孙策这一支系也就止步侯爵,最终将会泯于众人,和孙权一脉的差距将会是天壤之别。
孙权这么做不可谓不薄情,陈寿在《三国志·孙策传》中也为孙策鸣不平,“且割据江东,策之基兆也;而权尊崇未至,子止侯爵:于义俭矣”。陈寿认为,孙吴的基业是孙策创立的,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属实没有道理。
展开剩余64%裴松之在孙策传末尾注引孙盛的评论,则与陈寿的观点截然相反,孙盛认为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,是英明之举,这样做可以避免孙策一脉觊觎皇位,保证孙吴基业永固。裴松之一贯瞧不上孙盛,引用孙盛的评论时总要喷两句,但在这里裴松之却少有的保持沉默,大概是裴松之也觉得孙盛说的有道理。
按照事后的发展,孙盛说的也确实很在理,到了孙皓时期,有人对孙皓掌权不满,就讹传说孙策的孙子孙奉更应该当皇帝。这还是孙权没追封孙策的情况下,如果追封了孙策,那孙权后嗣的地位更不稳固,总有投机分子会趁机颠覆孙权一脉的国祚。
孙权没有追封孙策,恐怕也是为了孙吴基业的长治久安,诚然他很敬爱他的兄长,但两权相较取其轻,只能委屈大哥了。
司马炎继位时,已经距离孙权称帝过去了三十七年,孙权的做法遭受到的非议,司马炎不可能不知道。
司马师为司马家族的基业可谓呕心沥血,司马昭对他这个大哥又推崇备至,他称晋王的时候,就把司马师追封为景王。
司马炎以仁孝知名,他登基后将他的爷爷、大伯、父亲全部追封为帝,丝毫没有孙权的那种小家子气。
很多人说司马炎之所以敢追封司马师为帝,从法理上承认其正统性,是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。这个观点有失偏颇,在司马懿时代,司马懿就将司马昭的嫡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为子,过继的儿子等同于亲儿子。司马师后继有人,而且还是嫡支,司马懿死后,司马师继承其舞阳侯爵位,司马师死后,司马攸继承舞阳侯爵位,按照宗法制,司马攸在司马家族中才算是大家长。
还有一点,司马懿十分喜欢司马攸这个孙子,要不然也不会过继给司马师,而司马昭对司马攸也宠爱有加,还说自己死后要让司马攸继承大业,“大业宜归攸”,将政权还给司马师一脉,“此景王之天下也,吾何与焉”。
司马攸是司马炎的亲弟弟,对其权位极有威胁,但就在这种情况下,司马炎还是追封司马师为景帝,册封司马攸为齐王,其胸怀不可谓不广大。
司马炎为人宽仁,他不像孙权一样,薄情寡义,这就是他比孙权高尚的地方。
但就事论事,司马炎的做法有致乱的风险,为了基业稳固,必须杜绝一切威胁皇位的风险,在这一点上孙权要比司马炎更老道一些。
司马炎妇人之仁哪些证券公司比较好,不舍得废掉有痴呆嫌疑的太子司马衷,直接导致贾南风乱政,间接导致八王之乱。在皇权的更迭上,宽仁只会起反作用,薄情寡义反而会有益于皇位传承。
发布于:山东省鑫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